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大中华] 阅不尽的北京城——孔庙

[复制链接]

 成长值: 33060

灰金v1_05灰铜v1_05蓝银v1_05绿金v1_01绿金v3_05绿铜v3_05绿银v3_05红铜v1_05紫铜v1_05紫银v2_05紫银v1_01宝血灵晶灰铜v3_01紫铜v2_0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9-4-27 21: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北京孔庙是中国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的第二大孔庙,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明永乐九年(1411年)重建,宣德、嘉靖、万历年间分别修缮大殿,添建崇圣祠,是元、明、清三代中央政府官方祭祀孔子的场所。


孔庙的大门称“先师门”,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


大门隔国子监街路南,是一座八字照壁,同样是黄色琉璃瓦歇山顶。仅从这门楼、照壁样式和覆瓦来,孔庙的规制要比国子监高出许多。
大门内共有三进,中轴线上的建筑主要有大成门、大成殿、崇圣门及崇圣祠。


进入大门,最夺人眼目的是道路两侧分四组密密麻麻排列的198通元、明、清三代进士题名碑。
在这198通石碑上,刻有51624位进士的姓名、名次和籍贯,其中包括于谦、张居正、王阳明、严嵩、汤显祖、徐光启、史可法、袁崇焕、纳兰性德、刘墉、纪晓岚、翁同龢、康有为、张之洞、林则徐、李鸿章、曾国藩、谭延闿、沈钧儒等叱咤风云的著名人物。


院西有两座四角重檐歇山顶御碑亭,南亭内是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刻立的“敕修文庙碑”,北亭内是清道光九年(1829年)刻立的是“御制平定回疆,剿擒逆贼裔,告成太学碑”。


南亭西侧有一棵奇特的古树,下半截是柏树,上半截是桑树,据说是飞鸟衔来的桑树籽偶然落在已经中空的柏树干里生长而成,故名“柏上桑”。
院东也有一座御碑亭,内为“御制新建太学碑”,刻立于明正统九年(1444年)。这是北京孔庙内唯一的明代御碑亭,因是前朝御碑,所以碑亭用绿色琉璃覆顶。


“大成门”是孔庙的二门,面阔五间,单檐庑殿顶,明、次间开门,两梢间各置钟、鼓。


门廊东西倚壁各有五只石鼓,这十只石鼓为乾隆年间仿照周宣王石鼓镌刻而成。
周宣王石鼓于唐贞观元年(627年)在陕西凤翔(今宝鸡)被发现,其上所刻大篆因此被称为“石鼓文”。这些石鼓文记录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前的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考古价值,被康有为誉为“中华第一文物”,是中国九大国宝之一,与太阳神鸟金饰、青铜器利簋、《孙子兵法》竹简、陆机《平复贴》、韩滉《五牛图》、北宋真珠舍利宝幢、定窑孩儿枕、渎山大玉海同列。周宣王石鼓原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墙壁上为鼓上大篆文字原文和译文


东侧石鼓旁立有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御制《集石鼓所有文成十章制鼓重刻序》碑,西侧石鼓旁立有清代书法家张照草书唐韩愈《石鼓歌》,碑额“瓌词神笔”为乾隆帝御书。张照为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进士,藏书家、书法家、戏曲家,曾官至刑部尚书。


门前台基东西两侧各有一通罩在玻璃罩里的古碑,东面一块为“孔子加号碑”,西边一块为“加封四子碑”。
“孔子加号碑”立于元至元二年(1336年),上刻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元武宗加谥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诏书;“加封四子碑”则记述了元至顺元年(1330年)元文宗加封孔子父母及夫人为“启圣王”、“启圣王夫人”、“大成至圣文宣王夫人”,加封颜渊为“复圣”、曾参为“宗圣”、孔伋为“述圣”、孟轲为“亚圣”的有关史实。


大成门前的丹陛石
门前的孔子雕像不是原有的,据说是来自一位中国台湾籍人士的捐赠。


大成门内左右分列24戟,是规制最高的“戟门”。
过大成门,就是大成殿所在的第二进。这一进院的东西两庑被辟为展室,正在举办“大哉孔子展览”,展示内容为孔子生平、思想及在海内外的影响。


中间甬道两侧东六西五整齐排列着11座重檐歇山顶御碑亭,碑文除记录孔庙修葺、祭礼等活动外,主要记载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南征北战,平叛诛贼,维护国家统一的丰功伟绩。


高居台基之上的大成殿,面阔九间,重檐庑殿顶,覆黄色琉璃瓦,镇瓦兽九个,前出月台,在等级规制上仅次于故宫太和殿。
大成殿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明永乐九年(1411年)重建,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始用青色琉璃瓦,清乾隆二年(1737年)改用黄色琉璃瓦,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将七间三进改为九间五进。


檐下“万世师表”匾额为康熙帝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亲题。


殿内正面主座设孔子牌位,左右为颜渊、孔伋、曾参、孟轲四大弟子的配享牌位。


东西两山为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朱熹等十二哲的牌位。


孔子牌位上方的匾额“道恰大同”为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手书,清代康熙帝之后的八位皇帝的御题匾额分列左右。


在清代十位皇帝中,康熙、乾隆两位题写的匾额最多,而末帝宣统,也就是溥仪题写的匾额则最为少见。


偶然看到几张英国摄影师约翰·汤姆森在1862到1872年间拍摄的照片,发现现在挂黎元洪匾额的位置挂的是康熙帝的“万世师表”,而大成殿外檐下只有“大成殿”殿额,并且是满汉两种文字。


大成殿月台右侧有一棵树龄已近800年的古柏,和国子监里的“吉祥槐”一样,也是国子监祭酒许衡所植。相传,有一次明代奸相严嵩代皇帝祭孔从此树下经过,突然狂风骤起,摇曳的树枝挑落了严嵩的官帽。后人据此给这棵柏树取名“触奸柏”。


大成殿背后是孔庙的第三进“崇圣祠”。崇圣祠由崇圣门、崇圣殿和东西配殿组成,与前二进院落分割明显,自成体系。


该祠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是祭祀孔子五代先祖的家庙;清乾隆二年(1737年)重修,并将灰瓦顶改为绿色琉璃瓦顶。


主殿崇圣殿又称“五代祠”,殿内供奉有孔子的五代先人木金父、祈父、防叔、伯夏、叔梁纥的牌位及配享的颜渊、孔伋、曾参、孟轲四位先哲之父的牌位。东西配殿内奉祀程颐、程颢兄弟、张载、蔡沈、周敦颐、朱熹六位先儒之父。现在崇圣祠被用作《大成礼乐》的演出场地。


在大成殿西北一个非常不引人注意的角落里,一个不起眼的大门上挂着一块蓝底金字“乾隆石经”匾额。走近一看,发现匾额的题写者是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
平心而论,莫言的书法非常一般,几个字写得磕磕绊绊,实在是有辱斯文。莫言书写的“乾隆石经”匾额还有一个自左向右的版本,其字更为不堪。


进入这个不起眼的大门,发现里面是个竖立着190多通古碑的碑的世界。
这些古碑的主体是“乾隆石经”。所谓“乾隆石经”是指完成于乾隆年间的一部石刻“十三经”。“十三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和《孟子》等13部儒家经典,63万余字。“乾隆石经”所用的底本由清代书法家蒋衡历时12年完成,刻石工程始于乾隆六年(1741年),至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告竣,用时超过半个世纪。


除了“十三经”碑,这里还保存着其它一些古碑,譬如康熙帝为河南开封禹王台题写的“功存河洛”、康熙御书大学碑、乾隆御书十四方石碑等。


康熙帝为河南开封禹王台题写的“功存河洛”
国子监和孔庙算不上“好看”,但绝对属于耐看的景点。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11-10 05:37 , Processed in 0.697275 second(s), 4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