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朝代,也是唯一一个皇帝主张公主不和亲的朝代,汉室女子不用受分离之苦,不用去蛮荒之地,这就是东汉。
匈奴和亲
“和亲”在中国历史上是一种经常发生的现象。无论在哪个朝代,都有公主或者宗室女子和亲的记录。和亲的历史自古有之,据史书记载,周襄王时期,襄王娶狄女为王后,进而与戎狄一起举兵伐郑,这是历史上较早出现的和亲事件,此后汉唐明清,和亲之举也颇多。这些和亲有的是被逼无奈,有的是出于自愿,有的成功了,如昭君出塞;有的失败了,如唐送公主去契丹和亲,反被杀害。和亲作为一种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手段和策略,常常被统治者所利用。成功的和亲能暂时推迟战争爆发,能促进双发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但是,并不是所有和亲都有积极意义,至少对于和亲的主角——那些不被宠爱的公主或是替代公主的宗室女子而言,十几岁便远离亲人,忍受孤独,还要接受异族风俗,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王昭君(约公元前52-公元前19年),名嫱,后世称为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汉朝和亲自高祖开始,西汉初期国力微弱,为了缓和与匈奴之间的关系,嫁宗室女子给匈奴单于。景帝时期,王皇后的两个女儿都被送到了遥远的地方,去完成和亲使命。但之后的六七十年,汉朝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匈奴贵族接受和亲而开始奢华的生活,助长了贪欲,西汉初期的和亲是汉朝向匈奴退让,借和亲得到暂时的安定,算不上成功。汉武帝时期,国力日渐强盛,武帝两次击败匈奴,从此“漠南无王庭”。公元前51年,呼韩邪单于附汉,向汉朝请求联姻,而后昭君出塞成千古佳话。这时候的和亲政策才算是成功的,双方经济、文化得到交流和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稳定,人民得已修养生息。
一直到光武帝时期,国力不足,一改武帝对匈奴的战略攻势,转为防御。数年的战乱,使人民流离失所。而东汉建立初期,需要劳动力来促进生产,这也要求统治者必须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当时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分,南匈奴主动内附,光武帝与他们和亲巩固关系。北匈奴见此也要求和亲,但是当时还是太子的明帝刘庄提出,南匈奴依附我们,和我们关系稳定,才导致北匈奴害怕,如果我们不攻击北匈奴,又和他们和亲,这样做会让南匈奴亦为我们有二心。由此考虑,光武帝决定不与北匈奴和亲。
刘庄即位后实行了一系列治国方略。当时,基本上消除了王莽时期周边少数民族侵扰的威胁,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得到了恢复。同时明帝也允许北匈奴与汉进行贸易。但这些并未消除北匈奴对汉的掠夺之心,原本归顺的南匈奴也开始动摇。因此,明帝改变光武时期修养生息策略。同样这一时期汉室女子也能松一口气,不必担心某天被当作和亲的牺牲品送去异乡,此生再不能回汉土。
松赞干布和亲
可以这样说,和亲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不能以好坏来进行判断。它是随统治者的意志而转变的,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中央政权与其他民族政权之间,以和亲的方式和平交往,客观上还是促进了各名族之间的各方面的交流,有利于民族融合。
欢迎光临 (http://mail.zasq.net/~zazww/)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