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探索频道] 法海寺壁画|媲美敦煌的国宝就在帝都西郊酣睡

[复制链接] [已阅至1楼]

灰铜v1_02绿金v1_01灰金v1_0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5 12: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导语:“说起壁画,撞入脑海的应该是大名鼎鼎的敦煌和山西永乐宫,或是甘肃的麦积山石窟和新疆拜城县的克孜尔千佛洞。其实,就在北京西郊的法海寺,就深藏着国之重宝的明代壁画,遗世而独立。”

撰文、摄影:米高



著名学者王伯敏在其所著《中国绘画史》一书中指出:“法海寺壁画,虽然是15世纪中期的作品,但可以同敦煌的宋元壁画媲美。”


  一个雾霭薄云的冬日午后,我发现自己有幸与历史的遗珍又来了一场偶遇。漫步游走在北京西郊不算整洁的道路上,一个擦肩而过的指示牌标注了三个小字,法海寺。顺着小路蜿蜒寻去,地势渐高,视野豁然开朗。古柏参天,杂花生树,绿意拒绝在冬日中谢幕,拥着潺潺溪水跳着停不下来的华尔兹。真是一个能让人透气的所在。

  这一刻,仿佛我和古人心有灵犀,他的名字叫作李童。五百多年前的一场酣睡美梦中,一位白衣老者告诉这位皇帝的宠宦,没有比这块风水宝地更适合建造梵刹来报答皇恩了。李童醒后,立即向乡人打听,得知这里是龙泉古刹的旧址,顿时兴高采烈,仰天长拜,“神佛助我,吉莫大焉。”


位于北京西郊翠微山南麓的法海寺。


  诚心是一切行动的根源。这位御用监太监倾囊而出,招募邀请汉藏两族官员僧众共同设计建造,这座由英宗皇帝钦赐寺额的“法海禅寺”在正统八年(1443年)的一个秋日圆了李童的梦。

  两年后,英宗皇帝又颁赐法海寺《大藏经》一部,并恭刻“圣旨碑”立于藏经楼前。碑文记载,“皇明敕谕”,“兹以一藏安置法海禅寺,永充供养”。


寺庙一角。


  圆梦的不只是李童,还有一众画师,这些来自宫廷工部营缮所的巨匠在大雄宝殿的墙面上尽情挥洒才华和心血,不仅仅是为了皇恩浩荡,更是为了心中永存的信仰。


紧锁大门的大雄宝殿内到底藏着怎样的珍品?


  法海寺壁画以其“金碧辉煌”“光彩炳耀”著称,在国内现存的古壁画遗址中相当少见。其保存完好,究其主要原因,除了墙壁质地好、建筑工艺科学外,还在颜料上使用考究,在技法上采用“沥粉堆金、叠晕烘染”的绘法。

  法海寺壁画在用色上采用传统的天然矿物颜料和天然植物颜料。矿物颜料主要以朱砂、石青、石绿为主。白色用蛤蜊粉。在用金方法上主要又两大部分,一是“沥粉堆金”,二是勾金。“叠晕烘染”,就是层层叠染或晕染,或依次而淡,或依次而浓,壁画中有些部位叠晕烘染达七层之多。如此考究的用料,在我国历代壁画中,可谓绝无仅有。

  先来观赏几幅壁画感受一下。





  进入大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扇面墙上的三铺祥云,原本它是大殿内三世佛塑像的背景。十年浩劫中,佛像被毁。祥云图构图完整,宏伟非凡。层层云际间,仿若邀临仙境,虚空梦幻。



  佛坛背屏的三大力士图位于佛龛墙背后,每铺高4.5米,宽4.5米。水月观音居中,西侧为文殊菩萨,东侧为普贤菩萨。人物刻画写实且细腻,纤毫毕现,栩栩如生。

  水月观音是三十三观音之一,面目端庄,大慈大悲。此处壁画中的观音曲右腿,盘左膝,右肘膝托,左掌下抵,半跏坐于礁岩之上。面如满月,超然脱俗,尤其是“漫腰束饰裙,赤了一双脚”,使人更感觉其慈悲可亲。


水月观音全身像



善财童子,位于水月观音像左下部。当善财诞生时,有种种珍宝自然涌出,故名。善财童子最后获得正果,成为观音的胁侍。



金犼是观音的坐骑,又名金毛犼。似犬,凶猛异常,每与龙斗,口中喷火数丈,龙往往不能胜。


  文殊菩萨位于水月观音图的西侧。文殊全称文殊师利,意为妙德、吉祥,是众菩萨之首,专司“智慧”。此菩萨手持剑,以表智慧之利剑,能斩断一切无明烦恼,有时手持如意,似表吉祥如意,坐骑青狮,以表智慧之威猛。




狮子是文殊菩萨乘骑。以狮子勇猛象征文殊智慧、辩才锐利、威猛。


  普贤菩萨图位于水月观音图的东侧。普贤梵文为“三曼多跋陀罗”,即普遍贤善之意,专司“理德”。普贤的特征是头戴五佛宝冠,乘骑六牙白象,右手持莲花,莲花上置一宝卷。

  普贤的坐骑六牙白象,并不是自然界中的真实动物,而是一种象征,表示到达彼岸的六种方法。壁画中的白象,蜷曲蹲坐的姿态很有感染力。再细看白象眼睛是泪汪汪的,强化了它的行善柔顺。“佛性泪眼”,突出了普贤的“大慈”形象,如果没有这般超凡入圣的绘画技巧,难得有此共鸣。




  帝释梵天图位于大殿内后墙壁两侧,内容主要是以帝释梵天为首的二十诸天礼佛护法的行进队伍。绘二十诸天及侍从共36个人物。天神鬼众浩浩荡荡,敬佛护法,各显其能。气势森严,排列有序,三五不一,相互呼应,纷至沓来,令观者目不暇接。

  其实,佛教壁画中的此类内容在南朝梁代(400-450年)就已出现,到唐、五代广为流行。诸天不仅是护法神,也被视作方便导化众生的佛的化身。法海寺壁画基本上是按唐代的内容画出来的,其精髓一脉相承。


金刚密迹



牛头,异类,地狱之鬼卒。狱卒名阿旁,牛头人身人手,两脚牛蹄,手持大锯,力壮排山。



鬼子母,梵文Hariti的意译,又名欢喜母。原为婆罗门教中的恶神,专啖食小儿,称之为“母夜叉”。被佛法教化后,成为专司护持儿童的护法神。



辩天才,为主智慧福德之天神,聪明而有辩才。又司音乐,故另名妙音天。



韦驮天,梵文Skanda,原为婆罗门教中的天神。释迦牟尼涅槃后,曾守护佛骨、舍利。在佛教中为南方增长天王的八大将之一,又是四大天王手下三十二神将之首。


  大雄宝殿的大门在身后合拢,门口的两株千年古树挺拔,枝干直指苍穹,在夕阳的掩映下,散发出历史的七彩光晕。檐角的风铃微微摇摆,我仿佛听到一众画师在完成一天的工作后,离开大殿的轻快脚步声。他们不会在意,自己的名字被刻在了法海寺门前的《楞严经幢》上,被一位敬仰他们的异乡人轻轻诵读。


两株千年古树见证了这里的沧桑风云。



法海寺夕照。


注:本文中壁画照片来源于《法海寺壁画》一书



管理员已阅至此楼
插件设计:zasq.net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6-9 16:02 , Processed in 5.159894 second(s), 5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