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图文并茂] 东莞有座留存完好的明代村堡【51P】

[复制链接]

区版勋章 - 区版勋章

灰铜v1_05蓝铜v2_05蓝铜v1_05紫银v2_04绿金v1_01灰金v1_05绿银v1_01紫铜v1_05绿铜v3_05紫银v1_02蓝银v1_05绿银v3_05绿金v3_05宝血灵晶红铜v1_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7-2-19 07: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撰文、摄影:唐幸耀Dylan Tang

在广东省东莞市虎门白沙村,有一座保存完好的明代村堡,最近经过修缮,基本恢复了原貌。村堡建于明末崇祯年间,为虎门白沙人郑瑜所建。

村堡布局取形于龟,因北面有溪水迎面而来,故称逆水流龟。村堡四周是18米宽的护村人工河,因四周环水,故人们又称该村堡为白沙水围村,也叫水围坊。



白沙村

村堡正门前面是一道水泥桥,以前为木桥,是出入村堡的唯一通道,也是这只逆水流龟的龟尾,村堡四角的小楼堡为龟的四足,北面高出护墙的保垒楼则是龟头,青色堡垒楼上的红砖则是龟眼。

白沙村

村堡正门门框是由红沙石建的,门额上刻有“里闾堡聚”四个古朴大字,门边有一幅石刻对联,上联是“前蝶岭、后龙潭、山水钟灵凝秀气”,下联是“左联峰、右虎海、云霞蒸蔚焕文章”。


白沙村

入大门后就是村堡内南北走向的直巷,巷宽2米,直巷两旁并列四条横巷,各宽1.4米。

白沙村

村内72座房屋统一格局,分布在直巷两边。四周围墙内的小房则是马房。


白沙村

所有房屋均为一层,青砖青瓦,经过几百年的风吹雨打,屋上的石刻雕花已为数不多。





最神奇的是村内纵横交错的排水渠。


白沙村

排水渠宽约20厘米,深约10厘米,在村内居住了几十年的老人说,这么小的排水渠无论下多大的雨,雨水都能及时排走,从没被水淹过。

古堡的中央有一口水井,里面的水至今都还很清澈。


直巷尽头左手边的房屋,为创建人郑瑜所居住。


白沙村

郑瑜是明末进士。后因平乱护民有功,内摆户部主事,历员外郎中,出知太平府,迁上江漕诸道,又转山东按察副史,督催直隶江西湖广军需,屡著劳绩,升太仆寺少卿正四品官。告老还乡后卒于家,享年82岁,著有《焚馀集》。

屋内有一淤塞的井,相传是可直通村外的暗道。


白沙村

这栋老宅内最著名之处在于其专门设置了一个存放金银等贵重物品的银库。该银库的设计也极其坚固,其外围的两垛保存完好的“金包银墙”就是最好的见证。

白沙村

据说,这两垛“金包银墙”, 每垛墙高约4米、长约6米,下宽上窄,子弹和枪炮均无法将其击穿。至今有300多年历史,其包裹在整个龟堡围墙的外面,长满了青苔。除了两垛围墙的接驳处出现了裂缝外,其余的墙体未见有任何损毁处。

白沙村

如今,年轻人大部分已经般大外面居住,一些无需修缮的房子也都大门紧闭。







墙上的树根和屋顶的小草,还能让人联想到修缮前的模样。


白沙村

只留下五六户老人仍然在这里,坚守这繁华都市中难得的清静之地,享受着清淡悠闲的晚年生活。








白沙村

据查考,虎门白沙是一个古村落,在明初曾设巡检司署,海奉为盐埠,又是我国佛郎矶大炮的最先生产地,是典型的明代建筑,如此规模,保存如此完整,在全省不可多见。

白沙村

年近八旬的郑国强是古村堡主人郑瑜第13代传人,同时也是古村堡的看护者。他从1998年开始,他就成为了古村堡的看护者,一直期盼着古村堡能早日进行修缮,如今梦想成真。




白沙村

据郑国强说,在古村堡内,除了郑瑜的古宅之外,还有71栋老宅子。这些老宅子中,有15间如郑瑜家的老宅子一样受损严重,另外56间虽然状态还比较好,但也需要修缮。庆幸的是,这些受损的古宅子均可以在这次修缮工程中得到保护。


白沙村

“逆水流龟” 村堡历经300多年,一度因年久失修而使郑国强老人倍感担忧。此次古村堡保护性工程修缮了包括进入古村堡小道、古村堡外围堤岸、古村堡四周围墙、古村堡内40间古民居等,修缮工程让游客又可以看到古村堡的整体原貌。





白沙村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6-26 16:02 , Processed in 0.937505 second(s), 4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